--记武汉科技大学2024年度“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获得者
化学与化工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第一排左三、左四为退休老师王艳芬、孙少学)
化学化工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现由7名平均年龄38岁的女教师组成,其中博士3人、硕士3人。二十多年来,该团队扎根黄家湖校区,每年承担8个学院20个本科专业超4000余人达32万学时数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任务。他们践行雷锋精神,将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和勤俭节约精神融入到日常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他们持续优化实验流程、改进试验方法、创新实验项目;他们以校为家,精打细算,物尽其用,节约实验耗材,维护仪器设备,保证实验室安全;他们服务师生、指导学生参加实验竞赛,助力学生成长成材,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团队承担了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实验教学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及“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5项。
劳动精神: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每学期,无机化学实验室承担近2000名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刘秀然和韩芳老师亲力亲为,完成数十桶(每桶50升,重近百斤)酸碱试剂的搬运与配制,精准调配五十余种不同浓度、用量的试剂,并每日检查易变质试剂,确保实验零差错。蒸馏水供应不间断,每桶50升由老师们自行搬运分装,刘老师多年如一日负重往返,即使肩周劳损也从未停歇。此外,上千件玻璃器皿的清洗工作考验耐心与细致,老师们用智慧和汗水保障器材洁净完好。
有机化学实验室每学期承担约25个教学班、近1000名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王杏和严霜老师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试剂和仪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学生操作,及时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严格按环保要求处理废液,进行分类、中和及无害化处理,保障实验室安全。
薪火相传育桃李,前辈匠心启新程。为帮助新进实验老师尽快适应岗位,王艳芬、孙少学老师在临近退休的时候,主动将后续接岗老师需要准备的实验仪器、试剂等提前准备好,并将本岗位需要交接的资料和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总,与新进实验老师平稳、顺利的完成了工作衔接,也顺利保障了过渡期各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奋斗精神: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新入职青年教师严霜、王杏和韩芳展现了强烈的奋斗精神。她们勤奋学习,快速掌握岗位技能,高质量完成工作,确保实验室平稳过渡。同时,她们勇于创新,优化实验教学流程,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体现了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团队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技能,为教学注入新动力。例如,43岁的物理化学实验室李莉老师放弃安逸生活,于2019年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24年毕业;严霜老师也于2024年报考博士学位,继续追求学术突破。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精神,为团队发展注入活力。
创造精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
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老师们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提升实验效果。例如,在“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实验中,针对实验流程过长和使用易制爆双氧水的安全隐患,刘秀然老师和高晓芳老师经过多次实验和查阅资料,成功改用硝酸铁为原料,优化了实验流程,既缩短了实验时间,又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此外,在“离子交换法测硫酸钙的溶度积”实验中,传统胶皮管弹簧夹操作不便且易漏液。刘秀然老师创新性地改用旋塞式开关,低成本解决了问题,使操作更便捷,结果更准确。这一举措体现了教师们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
设施优化方面,陈艳老师系统推进实验室升级:在实验台增设专用挂钩,配备防烫手套和电线防烫套,提升安全性;采用塑料筐和模块化收纳盒对抽屉空间进行分区,解决玻璃仪器碰撞问题,空间利用率提高30%。
管理创新方面,严霜和王杏老师淘汰有机化学实验室泡沫盒存放玻璃仪器的方式,推行玻璃仪器分类管理。仪器经专业清洗后,按实验需求分类存放于新型置物篮,提高取用效率并降低破损率。同时建立仪器维护责任制,实施使用登记和保养制度,确保仪器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
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服务师生
实验室教师们始终将服务师生放在首位,甘于奉献,默默付出。无论是日常的实验准备、仪器维护,还是假期中的实验室改造,他们都毫无怨言,始终坚守岗位。在实验室改造升级期间,老师们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顶着酷暑和蚊虫的侵扰,全程跟踪施工进度,确保改造工作顺利完成。此外,教师们还主动帮助请假的学生补做实验,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验竞赛,并积极配合所有开课专业完成专业认证工作。
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王杏老师严格按讲义要求准备实验材料。例如,无水乙醇制备实验所需的大量新破碎生石灰颗粒,均在实验前人工预制,确保实验效果。实验室坚持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包括小问题尽早解决、定期通电热机等,延长仪器使用寿命。目前,实验室还有1998年的马弗炉、2004年的烘箱、2005年的多台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这些设备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实验室安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作为骨干教师,刘秀然老师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她每天巡查四层楼的每间实验室,逐一检查水电阀门和门锁。发现锁芯卡顿时,她亲自用机油润滑,延长锁具寿命,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在实验教学任务繁重、师资紧缺的困难时期,孙少学老师默默扛起了双倍工作量。即使身体不适也未请过一天假,直到突然病发倒在了实验室讲台,所幸学生和老师门及时送医抢救,病情好转他又立刻返岗,始终奋斗在实验岗位不曾懈怠,退休了也会经常回来看看。
勤俭节约精神:物尽其用,环保先行
在实验室管理中,教师们始终践行勤俭节约理念,注重资源合理利用。无论是试剂配置、仪器维护,还是废弃物品回收,他们都力求物尽其用,减少浪费。例如,回收废弃酸液清洗玻璃器皿,既节约成本,又减少污染。王杏和严霜老师还将学生实验中的溶剂和产物收集筛选后二次利用,实现“降本增效”。
分析化学王艳芬老师在20多年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开源节流”的办法。工作之余,王老师自学实验仪器的维修原理,在王老师的细心维护下,有几台仪器已平稳运行50余年,目前仍然在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服务。无独有偶,有机化学孙少学老师也当起了“机械师”,有机化学实验室的50余套罗盘旋光仪等仪器在孙老师的维护下,也已平稳运行超过25年。
在分析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中,玻璃仪器使用频繁且成本高。例如,酸式滴定管每支65元,若尖嘴或进液口损坏,整支便报废。陈艳老师定制裸管并重新安装原有活塞,使每支成本降低15%-20%。此外,她还将破损的碘量瓶、称量瓶等玻璃仪器的完好部分(如盖子或瓶身)收集搭配再利用,进一步节约成本。这种物尽其用的做法,既减少浪费,也为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从“实验台”到“育人台”,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以实验室为阵地,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将知识的传递升华为精神的传承。三尺实验台上,她们严谨调配试剂、优化流程、守护安全,用汗水和智慧筑牢教学根基;而在更广阔的“育人台”上,她们以劳动精神砥砺学生品格,以创新思维点燃探索热情,以奉献情怀滋养责任担当。二十余载坚守,她们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技能扎实的学子,更孕育出崇尚奋斗、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育人文化。作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的真谛,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以匠心育魂。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以实验台为起点,以育人为使命,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化学实验室里生生不息,灼灼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