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教工
    武科大教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武科大教工 >> 正文
    以语言为桥,传志愿薪火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6日 15:32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记武汉科技大学2024年度“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获得者

    外国语学院“沁湖时光”外语角教师团队

    “沁湖时光”外语角教师团队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金云教授牵头,10余名骨干教师共同组建。自成立以来,团队始终秉持“以语言为桥,促文化交融;以实践为基,育国际英才”的理念,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志愿+国际协同”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中外师生文化交流与志愿实践双融平台,通过每周一次的外语角活动,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契机,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目前,该活动累计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被《极目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近10次,现已成为校内中外师生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团队立足语言教学本质,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在中外文化交融互鉴、助力学生语言能力进阶、深化价值引领实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以语言为媒,架设中外文化交融之桥

    教师团队始终将跨文化互动作为核心特色,通过主题式交流活动,推动中外学生在对话中增进理解,在碰撞中深化认同。

    每期活动围绕“非遗文化”“节日习俗”“家乡故事”等不同主题展开,教师团队精心设计文化对比环节,引导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倾听世界声音。例如,在“饮食文化”主题活动中,巴基斯坦留学生Sarah分享了家乡传统美食与中国火锅的异同,信息学院李维钦同学则用英语介绍了陕西臊子面的历史渊源,引得现场掌声不断;在“传统服饰”主题讨论中,留学生Sparlaee身着巴基斯坦民族服饰,结合短视频平台上的创作内容,生动诠释了本国服饰文化与社交礼仪,吸引大批学生驻足交流。

     

    教师团队注重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通过“文化问答”“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打破交流壁垒。活动现场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知道水族的‘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吗?”“英国‘国菜’炸鱼薯条的起源与工业革命有关?”留学生们在解答疑惑的同时,也对中国剪纸、书法等非遗技艺产生浓厚兴趣。外国语学院杨思琪同学起初羞于表达,在教师引导下,她不仅帮助巴基斯坦留学生Anshrah Fatima纠正中文发音,还通过对比中巴饮食文化,建立起跨越国界的友谊。

    以实践为基,构筑口语能力提升平台

    教师团队聚焦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短板,探索构建了“日常交流+专项提升”的双轨培养模式。

    每周的外语角活动设置“热场破冰”“主题研讨”“自由对话”三大环节,教师全程参与指导,针对发音、逻辑、表达技巧进行个性化辅导。在考研、保研英语复试专场,教师通过“压力面试”训练,帮助多名学生克服紧张情绪,提升临场应变能力。目前,活动累计为考/保研面试、求职学生提供免费语言辅导100余人次,助力30余人斩获名企/名校offer。

    教师团队尤其关注内向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结对互助”“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法经学院刘博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从最初躲在角落的倾听者,到主动用英语分享校园生活,再到从容指导留学生中文发音,外语角见证了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志愿者陈美红作为“语言桥梁”,不仅协助解决沟通障碍,更建立起中外学生互助网络,促成20余对语言学习伙伴。持续参与活动的学生均反馈口语流利度显著提升,在各类英语竞赛中获得佳绩。

    以育人为魂,培根铸髓启智润心

    教师团队始终将价值引领融入语言实践,通过精心设计思辨性话题,引导学生在跨文化对话中审视自我、探索成长。教师团队打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将外语角打造为“有温度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深化人生思考,锤炼核心素养。

     

    每期活动通过精选“青年理想”“社会热点”“职业发展”等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对话场景,使外语交流成为价值观塑造的生动载体。教师团队在讨论中通过递进式提问启发学生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在谈及学生理想时,引导学生从“我能做什么”升华至“我应担当什么”;针对“躺平”“AI冲击”等争议话题,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探讨其背后的利与弊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

       “沁湖时光”外语角教师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从外语角活动发起以来,团队持续创新实践,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语言+文化+实践”育人模式,在外语交流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语言实践助力更多学子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